他是烈日中托举脱落线缆的“人肉支架”;他是疫情中发现疫区车辆的“火眼金睛”;他还是深夜科学规划交通道路设施一丝不苟的“拼命三郎”。他是辽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交通设施科民警李长皓,一个不算“一线”,胜似“一线”的交警铁汉子。几年来,李长皓始终牢记从警的初心,坚守岗位职责使命,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在奉献中做出新贡献。李长皓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先进个人。
初心无悔,用双手托举忠诚
哪里有拥堵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哪里有隐患哪里就会有他的足迹。火车站周边路段是城市人流、车流最密集、最杂乱、最难管的地段。李长皓在负责火车站周边交通管理期间,为有效缓解岗区交通压力,他归纳汇总高峰时段人车流量、梳理总结易堵时段堵点位置,反复论证指示信号的科学调控,提出调整岗区交通设施合理化建议,使拥堵路段的设施配置更加合理、信号指示更加科学、人车分流更加高效、岗区管理更加规范。
2016年9月,辽阳市胜利路北段小庄岗北口80米处一条光缆被夜间行驶的车辆刮落,悬挂在道路中央,严重影响过往车辆。正值早高峰,南北双向道路出现严重拥堵。巡逻中的李长皓发现后,迅速下车跑到路旁欲扶起支撑光缆的线杆。由于线杆底部松动,无法复原直立。眼看路上拥堵的车流越聚越多,李长皓果断用双手擎起贴在地面上的光缆,让车辆通行。但“人肉”支架太低,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通行要求。他让同组执勤战友将警车开至路中央,自己爬上车顶,双手托举起光缆,用车体加身体架起一道畅通出行的“桥”。
烈日中坚守一小时,他汗流浃背、险些中暑,直到施工部门排除隐患后才悄然离开。路过的热心群众通过手机拍下视频和照片转载到网络,公安部交管局微博、辽宁新北方、第一时间,腾讯、新浪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了“托举哥”的壮举。
爱岗敬业,用责任赢得信任
人常说,交警指挥动作是道路上最亮的风景,而标志标线则是道路上最美的颜色。李长皓到设施科负责全市道路交通设施的维护和设置工作后,想得最多、做得最多就是怎么把标志标线安装规划得更合理、更美观、更能确保路畅人安。全市百公里长的道路标线源于他的方案,千余个标牌对他来说如数家珍,万余组的隔离护栏更是经于他手,构建了从天空到陆地、从城区到乡村的立体交通设施网络。
2017年8月,台风“海棠”、“梅花”相继登陆辽阳,连续数日突降大雨,导致部分交通设施损毁,岗区交通信号失灵失控。接到指令后,李长皓带领维护人员顶风冒雨抢修,连续作业达48小时以上,汗水和雨水在他身上内外交困,警靴里也灌满了泥水。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李长皓午饭晚饭基本都是在抢修转场途中的救援车里解决,确保了在台风到来期间全市交通的顺畅、安全、有序。
为了不影响群众出行,李长皓经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深夜里,他身披“反光战甲”夜站岗区路口,精心施划每一处道路标线;风雨中,他手握“通信设备”,调校监控探头,及时排除交通指示信号故障。
为了有力缓解城市停车难,他科学论证、集中走访、征求意见,用2个月的时间集中施划4万余个、60余万平的停车泊位,确保既规范又方便出行。
甘于奉献,用生命践行使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1月27日16时许,他完成卡点执勤交班任务返家途中,发现一辆车牌号为“鄂A”开头的湖北武汉籍车辆,敏感性促使他上前将其拦停,细致询问盘查。在交警和辖区治安警力共同配合下迅速查明了车内乘员身份、行驶轨迹和体温状况,并采取人员、车辆定点隔离的有效防控措施,圆满化解了疫情风险,被辽阳市局党委批准火线入党。
“平时做标杆,战时当尖兵”是李长皓始终践行的工作信条。今年创城进入全面准备阶段,他更是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完成道路标志标线的维护和施划工作。他亲自用尺子量宽窄、用仪器定点位、用胶带粘字样、用模具划图形。用李长皓的话讲:“看似简单的几条线,却是城市的风景线,更是古城的文明线。”
今年9月7日凌晨1时许,他在某路段组织施划标线过程中看到一工人因连续作业出现体力不支,主动接过其手中的“油辊”接替工人继续施工。由于夜黑路旷、过往行人较少,他被一辆出租车迎面撞击飞出数米摔倒在地,导致其左肾血肿、膝关节积液、肛门撕裂及左胫骨平台骨折。
他的英雄壮举再次验证了那句“宁可透支生命,也绝不亏欠使命”的从警誓言。